• 找产品
  • 热搜:柑橘 、李子 、大米、黄瓜...

    寿光蔬菜产业有能力继续领跑全国

       日期:2023-07-15     浏览:29    
    核心提示:在寿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代大棚种植者的后代,被称为棚二代棚三代。被寿光蔬菜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他们接过祖辈、父辈的蔬菜大棚种植接力棒,扛起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旗,推动着寿光农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在寿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代大棚种植者的后代,被称为“棚二代”“棚三代”。被寿光蔬菜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他们接过祖辈、父辈的蔬菜大棚种植接力棒,扛起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旗,推动着寿光农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90后”夫妻种棚年入27万元。

      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是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今年27岁的王聪和妻子大学毕业后回到三元朱村种棚,去年收入27万元。

      与3年前刚返乡时相比,现在的王聪对于种植大棚有了更娴熟的技术,他说种植蔬菜大棚*重要的是“用心”。从1989年三元朱村发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到今天已经整整过去了30年。30年来,寿光蔬菜大棚由原先的“土大棚”发展到第七代智能化大棚。大棚蔬菜种植面积由*初的17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60万亩。大棚的种植主体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已由“40后”“50后”“60后”向“70后”“80后”甚至“90后”交棒。

      今年8月,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的李万庆又建设了两个大棚。这样,李万庆就种了5个大棚了。“一个大棚就长达370米,种植面积8.5亩。他们年轻人真是敢想、敢干。”东斟灌村村主任李春祥说。

      东斟灌村从事大棚蔬菜生产的“70后”“80后”“90后”已经占全村种棚人数的一半,其中大学毕业后回乡的年轻人已经有27人。李万庆出生于1989年,2013年回村,已经种了6年大棚。回村之前,他干了7年汽车维修工。“我父亲原先就在村里种大棚,收益还不错,我就下定决心回村跟着父亲一起种棚。”李万庆说。

      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说:“如果把50岁以上的菜农比作‘棚一代’的话,‘70后’‘80后’‘90后’就是‘棚二代’、‘棚三代’,甚至是‘棚四代’了。”据今年寿光市农业农村局的调查统计显示,50岁以上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人数占比45.2%,25(含)—50(含)岁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人数占比为54.8%。也就是说出生在1970年之后的新生力量从业人数已经超过一半;而出生在1980年之后种植者,占比达到18.5%。

      手机控制大棚,“轻松”种好菜。

      以前,种大棚是个辛苦活儿,年轻人不愿干,主要是受不了那些累。然而现在不同了,像李万庆这样种植的大棚长370米,方便于机械化、自动化设施的推广使用,李万庆就直接能将俗称“地老虎”的机动车开进大棚内。“现在种棚设施好了,机械化程度高了,省工省力。另一方面,蔬菜销售非常方便,村头就有专业蔬菜市场,还不断发展订单蔬菜,也不用起早贪黑卖菜了。”李万庆说。

      而王聪通过手机上安装的APP,可以对大棚卷帘、喷淋、放风等温湿度进行调控,也可以完成水肥调配浇水等环节。近年来,寿光推广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温湿度及光照自动控制等技术,蔬菜大棚发展到第七代智能化大棚。这成为年轻人投身大棚蔬菜种植的主要原因。

      “种大棚收入高。”李万庆说,“去年我三哥的大棚一年保底收入110万元,贷款建棚的投入基本上一年半就能收回。”在寿光,年轻人投身蔬菜产业,收入高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比在城里一般的“上班族”收入多得多。“这几年蔬菜价格行情比较稳定,一个一般的彩椒大棚,一年收入普遍在10万元左右。”李春祥说。

      收入高,干活轻松,设施及市场都不错,以前从来没有种过棚的人,在一些以前并不适合种棚菜的地区,也开始种起了大棚蔬菜。寿光双王城卧铺村,土地盐碱,主要种植棉花。但50岁的侯相军认为,种棚菜收入高,土地盐碱可以无土栽培。2016年,侯相军约齐八条汉子,跑到寿光南部十几个村子学种菜,从银行贷款打井建棚,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建起了8个无土栽培大棚,每个大棚长200米,还安上了智能设备。现在,侯相军他们种出的西红柿,销往俄罗斯。

      “寿光蔬菜”是寿光的金字招牌,是寿光的支柱产业,产业及品牌优势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投身其中。今年34岁的齐炳林于2009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学专业,研究生学历,毕业后回乡创办寿光旺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齐炳林说:“寿光的蔬菜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我相信在蔬菜领域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力争占领产业制高点。

      齐炳林创办的公司主要从事蔬菜种子研发销售。“育种是蔬菜产业的核心技术,只有不断研发出具有‘寿光芯’的蔬菜种子,才能真正占领产业制高点。”齐炳林说。

      齐炳林累计投入科研资金800余万元,采用“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等模式,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日本坂田种苗集团等7家国内外高校、研发机构的30余名专家合作,并引进2名育种专家,成功研发出戴安娜等2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并在市场上一炮打红。鲁寿种业公司总经理孙凤堂,生于1984年。2006年,他从父辈手中接过育苗场,直接与国外种子公司的竞争。他先后经过了自己繁育、代理国外品牌、工厂化育苗、自主研发种子的过程。“我爷爷卖种子是走街串巷式的,我父亲卖种子是门店式的,而如今,我们的公司已是基地化、园区化了。”孙凤堂说。

      鲁寿种业已经注册4个种子商标、20多项专利、5个品种保护。目前,寿光蔬菜种子国产化程度目前已经达到70%,而在10年前这个数字不到30%。随着寿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寿光蔬菜产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吸附”能力越来越强,育苗业的“崛起”便是其中之一,短短数年,寿光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育苗产业化程度*、育苗性价比*优惠的地区,正逐步成为全国蔬菜产业的“苗圃”。

      在寿光蔬菜全产业链条上,像齐炳林、孙凤堂一样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而努力的年轻人有很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棚二代’‘棚三代’投身蔬菜产业,让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得到更快速的推广,进一步加快了寿光蔬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王乐义说,“看到我们村已经回来31个大学生,我心里很踏实。我相信寿光蔬菜产业有能力继续领跑全国。”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动态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动态
    点击排行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