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产品
  • 热搜:柑橘 、李子 、大米、黄瓜...

    高温天气,看各地如何让农产品从田间“鲜”到餐桌

       日期:2023-09-15     浏览:0    
    核心提示:近段时间,全国多地遭遇了持续的高温天气,蔬菜、水果等新鲜农产品的种植、保鲜、运输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中从田间的最初一公里以及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一起来看各地都是如何解决农产品的
     近段时间,全国多地遭遇了持续的高温天气,蔬菜、水果等新鲜农产品的种植、保鲜、运输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中从田间的“最初一公里”以及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一起来看各地都是如何解决农产品的保鲜难题,让农产品从田间“鲜”到餐桌的。

    “田头冰箱”撑起芦笋保鲜“遮阳伞”

    我们首先走进国内的最大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江苏涟水县。芦笋是一种非常娇嫩的蔬菜,采摘后其鲜度会迅速降低,最宜趁鲜食用,不宜久藏。过去受制于保鲜冷链设施的不完善,芦笋只能在本地销售,而现在,涟水芦笋已经远销国外,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大早,在江苏省涟水县红窑镇春雨芦笋种植基地里,一根根青翠光滑的芦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早上刚过5点,农户们便开始了一天的采收。

    江苏省涟水县红窑镇延寿村村民 高红美:差不多高的时候能采,开花也不能采,长得矮也不能采。(芦笋)头也不能弄折。

    涟水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境内河流纵横、沙土混合比例适中,既能吸水又能存肥,丰富的水源和弱碱性土壤非常适合芦笋生长,所产的芦笋鲜嫩多汁、口感细腻。但芦笋对新鲜度要求很高,因此采收完成后,需在两小时内完成分拣、裁切、打捆,随即入冷库进行预冷。在春雨芦笋种植基地的厂房里,打开冷库门,一阵阵白色的冷气扑面而来,库内一捆一捆芦笋整齐地堆放在一起。

    江苏省涟水县红窑镇春雨芦笋园负责人 王崇左:原来没有冷库的情况下,最远只能发到南京,我们早上采了,一般不会超过(下午)两点,必须到达南京,在南京以后进入冷库,或者是售卖,要及时卖掉,如果卖得不及时,就会烂掉,这样对我们的损失也很大,价格也很低廉。

    借助农业农村部实施“田头冷库”项目的契机,涟水芦笋产业的各经营主体在镇政府的帮扶下持,开始尝试自建“田头冰箱”,进一步解决了芦笋保鲜的难题。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现有零星的几个自建小冷库已经满足不了规模化发展的需求。

    江苏省涟水县红窑镇春竺芦笋园负责人 郑万春:我们现在所有基地上都配了小冷库,预冷不好,市场销售就有困难,这种货出去以后到小贩手上,小贩一天卖不下来,第二天再卖品质就不好了。

    郑万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种植基地每天产量达到20000斤以上,而自家配套的田头冷库却只有120平方,这样的空间根本无法保证20000斤的产量。

    目前红窑镇芦笋种植面积达11000余亩,看到“田头冷库”库容有限、能力不足,当地政府想出了一招:建立小型移动冷库。田头新鲜采摘的芦笋,可以直接进入这个移动式的田头小站预冷,去除“田头热”,有效减少果蔬20%~30%的田头耗损,使预冷芦笋的保鲜期延长3天左右。

    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红窑供电所所长 潘爽:芦笋基地建得特别多特别散,我们就想到了建一个移动式的冷库,就是哪边小的基地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移动式冷库开过去,快速地给芦笋提供保鲜。

    小型移动式冷库的出现成为高温时节给芦笋去除“田头热”的新妙招。可是随着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原来仅有的几台移动式冷库无论是从数量、空间还是功率方面都无法满足新的需求,移动式冷库的迭代升级成了持续生产的必要。

    涟水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 陆士国:针对这段时期的高温天气,我们又对小型移动式冷库进行了升级改造,从原来的3个立方扩大到10个立方,保电时间从半个小时扩大到现在的两个半小时,基本上满足了现在芦笋基地的芦笋生产。

    升级版的移动式冷库投入运营后,不但第一时间在田头就给几乎所有芦笋撑起了“遮阳伞”,在保冷续航上更是为大规模的采收任务在时间上留出结余。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两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00多亿元,支持约2.7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达1200万吨以上。支持121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山西、吉林、江苏、四川等15个省确定了超100个省级整县推进试点,率先探索构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品牌与流通促进处处长 刘艳涛:目前该项目已经覆盖全国约1800个县(市、区)、2.2万个村,县级覆盖率63%,重点向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倾斜。

    自提式冷柜畅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

    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它一端衔接着农田,一端连接着餐桌。在农产品产地建设保鲜冷链设施解决了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难题后,又该如何打通农产品进城入户“最后一公里”,保障农产品以最新鲜的状态来到千家万户的餐桌呢?

    记者 郑文娟:我们先来看屏幕上的这张图,这是在江西南昌,100多辆冷链车,每天200多次的送货轨迹图,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冷链车几乎遍布了南昌的大街小巷。

    再来看另外一张图,这是智能冷链柜在南昌的分布情况。图中黄色的圆点就代表着一个站点的位置,从图上可以看出,150组标准智能冷链柜遍布南昌所有的区,300个街道,600多个社区,覆盖近20万户家庭。

    傍晚,家住江西南昌玉泉岛小区的市民胡芳下班后,来到小区的生鲜驿站。拿出手机,输入取件码,2号冷柜自动打开,胡芳从里面取出网上下单购买的生鲜,拎回家。胡芳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使用驿站代收生鲜,体验感不错。

    南昌市民 胡芳:今天早上下单买了一些蔬菜、水果还有排骨,中午就收到配送发的取件码了。因为我上班离家比较远,中午回去不太现实。有了生鲜驿站,就不用担心买的菜不新鲜了。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生鲜商品最怕的就是“断链”,也就是冷链中断。送货上门的生鲜电商平台,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生鲜商品送到家门口,却发现用户不在家;如果放在门口,等用户拿到商品的时候,生鲜可能早就面目全非了。

    南昌市民 钟云慧:我们在网上买生鲜食材,像水蜜桃,像香蕉,冷藏不够就腐烂了。一些冰冻的食物,这么热的高温天气,一下子就化了,不新鲜了,特别影响口感。

    自提式冷柜的出现解决了消费者的困扰。冷链车直接从配送中心出发,直送到社区冷柜。这样一个小型冰柜,在新鲜农产品进柜入箱后,自动开启冷藏模式,柜内温度保持在0到5摄氏度之间,可以持续十个小时保鲜。

    江西省供销江南物联网有限公司综合办总监 许婕:我们将自提式冷柜安置在居民区和商业区。这个自提式冷柜节省了外出购物的时间,同时保证食材的新鲜度,也为农产品新鲜进入百姓餐桌“最后一百米”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江西省加大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力度,持续完善农产品零售终端冷链环境,投入了4.54亿资金,用于支持连锁商超、农贸市场、生鲜电商等流通企业完善终端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前置仓等末端冷链配送站点,鼓励配备生鲜配送自提柜、移动冷库(冷箱)、智慧冷链自动售卖机等产品。

     
    打赏
     
    更多>同类新闻动态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动态
    点击排行

    关注我们